----写给为渤海校区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们
一年多以前,这里曾是大片的荒芜之地;而今天,这里碧水环绕、芳草萋萋,莘莘学子书声琅琅,这里是渤海校区。在这片土地上,学校参与校区建设发展的每一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行政人员,他们始终把“农大的发展”铭刻在心间;他们默默无闻、坚守岗位、放弃节假日,为的只是新校区的稳定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渤海校区运行撑起坚强的后盾。
在渤海校区成功运行几个月后,记者再次走进美丽的校区,走访了该校区综合办、规划办、学工办、后勤办、教务处、图书馆等单位的一个个平凡却不普通的工作人员,倾听了新校区运行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校区运行成功,靠的是集体力量的支撑
七月的渤海,酷暑难耐,人们开始进驻新校区,为九月份开学做准备,他们来自学校不同的部门,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开始了同一场战斗。此时的新校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后期施工阶段,门窗没安,道路没铺,没水没电,根本没法入住。大家就住在离校最近的一家小旅馆,吃着自己做的大锅饭,每天跑几里地去新校区,协调投资方,督促施工方,联系各类教学配套设施。晚上则回到旅店,各部门互相碰头,继续讨论下一步工作直到十一二点。
新校区清楚地记得,当时连日的阴雨影响着新校区收尾工程建设,校内到处积水使得施工无法进行,临时道路因载重车辆的碾压和雨水浸泡,发生大面积的塌陷,运送各种设施的车辆堵塞,恶劣的形势使每个部门都揪心。连续几个晚上,大家夜不能寐,和施工方一起想办法用抽水机抽水,站在不同路段担任“交警”指挥交通,保证运输车辆的进出。
在抢时间,赶进度,保证新生顺利入学的那段日子里,每个部门每个人都与施工队摸爬滚打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脸晒黑了,人变瘦了,从没有听他们道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八月的渤海,气温飙升,2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天天近40度。新校区更是热浪滚滚,地面像是要被烤焦了似的,连施工的农民工都想着法子避暑乘凉,但常常会看到农大人,穿着短裤凉鞋,穿行在工地,解决着各种问题与矛盾。
九月的渤海,天高云淡,2600多名新同学来到渤海校区。学生公寓、食堂、报到手续办理处都是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记者沿着校区整整一圈走下来,询问了二三十个新同学,“校园很美”“没有想到新校园各种基础设施这样齐,特别有家的感觉”……这些话也许是对渤海校区工作的人们最好的褒奖。
“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有过争吵,有过矛盾,掉过眼泪,但都是为了工作”,在渤海校区工作的人们都这样说。在渤海新校区,我们听到的不是互相推卸责任的抱怨,更多是躲避功劳的真诚。
十月的渤海,秋意甚浓,站在那“绿影婆娑红墙蓝瓦”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记者无法相信,这就是几月前那片荒芜的工地。在校园里,在办公室,在交谈中,记者深深体会到,是团结和实干的工作精神实现了新校区荒漠变绿洲的神话。
众人划桨开大船,成就新校区,靠的不是单枪匹马的“猛干”,而是“拧成一股劲”的团队精神。新校区运行好比是火车的开动,没有哪个部门是不重要的,没有哪个人是可以懈怠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造成的也许就是整个校区运行的停顿。新校区几十号人各有各的脾气,但是大家一切以校区发展为中心,委屈了自己不能委屈学生,耽误了休息但不能延误了开学。各个部门的利益不是没有,但只要是涉及新校区发展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人与人的争执不是没有,但怕的不是“争执”,怕的是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忘了事关全局的“大体”。回忆起几个月来的情形,大家都由衷地说:“我们在渤海的各个部门是一家人,新校区是被农大人集体的力量撑起来的。”
咱们的任务就是给师生做好服务
在所有部门中,综合办公室工作最为繁琐。需要渤海管委会解决的难题,综合办给协调;断水断电了,综合办想办法解决;本部来人了,综合办负责接待;各部门用车,综合办给找;各部门没有搬到校区住时,每天的伙食采购,大家的住宿全由综合办管。而在新校区,综合办被戏称为“补丁科”,大家都说“补丁科科长”冯圣东领着唯一的科员张建省一天到晚在校区到处“打补丁”,那就是不知道让谁做的事,综合办去;别的部门抽不出时间干的事,综合办干;不管是哪个部门的活,只要是综合办看到就找人给办。
是呀,在我们采访过程中连见见“补丁科”的两位也很费了一番周折,我们来到办公室,隔壁人说他们刚去了还未完工的综合楼了,等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综合楼,又得知他们赶去新区管委会协调供暖了,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晚上吃饭时间,我们才“逮”着了他俩。综合办公室主任冯圣东“坦言”:“综合办的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咱们的任务就是给师生做好服务,咱们不能给农大人丢脸。”
作为最早入驻渤海校区之一的规划处副处长周瑞林,一年多的时间已很少顾到家了。妻子和孩子埋怨他,他只是憨憨地一笑,算是对她们的道歉。但提到自己的规划工作,周瑞林却神采飞扬,他说:“设计规划是最前端、最精细的,所有的工作虽看不见实物,辛劳和压力却难以尽数。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精心绘制渤海校区的美好蓝图。”前期的全面规划、统筹容不得半点草率,后期的施工建设时间更是不容忽视。无论是材料考察、还是清单预算,周瑞林都和规划处的人们一道,严格程序,每天来往于多个工程标段,几十个工地,既要管工程质量,还要催工程进度。
师生们的生活离不开后勤保障。在渤海校区,后勤办除了要保障师生的饮食和教职工的住宿外,还负责学校的水电暖、校园卡服务部以及物业等其他事项的管理。“尽量让教师安心工作、让学生安心学习是我们的宗旨。”后勤办主任刘全明这样说。
开学初,针对食堂价格高的问题,后勤办联系各部门召集全体同学和食堂承包方召开“伙食问题论证会”,并组织食堂承包方到我校东西校区和沧州高校食堂参观,使菜价有了明显下降。为了迎新生联欢晚会,后勤办借来电缆,安在操场上。晚上,担心电缆被盗,后勤办张鲁民把车开到电缆旁边,守了一夜。渤海校区使用的一卡通服务器临时安放在食堂一楼,存放环境当时并不安全,一旦数据丢失,师生的饭卡使用都成问题。为防止出意外,后勤办刘玉锁负责就将设备拉到中捷农场服务器供货方那存放。为了不影响大家早晚吃饭,刘玉锁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来回10多天,直到食堂的存放环境足够安全。
在渤海校区,对行政人员来说为师生服务那是金科玉律。先通水电的公寓让学生住,沙发先给老师配。刚开学,有的老师睡不惯高床,几个部门连夜联系调来低床。晚上10点半,床来了,搬运工不够,行政人员齐下手,给老师们送床。当冯圣东和刘全明两个四十多岁的人抬着铁床送到人文学院老师宿舍时,老师们感动不已。老师们说,就冲他们行政人员这样为老师着想,咱们也得把课教好。
现代教育中心负责校园网络的整体设计、规划、统筹安排,为了让师生早日使用网络,他们就采用交叉施工的方式加班开展工作。此外,国资处、保卫处等哪个不是为了师生,忙得白天黑夜连轴转。在渤海,不管是有家有室的中年人,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年轻人,一工作起来,个个都忘记双休日、节假日,甚至忘记了白天和黑夜。他们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渤海校区更好的发展,为了农大美好的明天。
咱再苦再累也得把他们带好
在渤海校区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学工办的老师。当跑步声奏响清晨,那是学工办的老师们带领着学生在晨练;当深夜别人已熟睡的时候,他们却还在学生公寓里检查是否有学生夜不归宿。
如果说给予是一种快乐。那么,对渤海校区的学工办的老师们来说,应该每天都是辛劳却快乐的。学工办主任刘子刚带领着四个辅导员和四个顶岗实习的研究生不但是2600多个学生的辅导员,还要负责全体学生的军训、征兵、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团委活动、公寓管理、学生党支部和学生资助。因为是新校区,没有往届学生,所有学生组织开始组建,开学两个月来,学工办老师们基本上天天围着学生转。他们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从校纪校规学习到诚信教育,从主题班会的召开到学生活动的开展……他们得每时每刻惦记着同学们。
然而学工办主任刘子刚并没有因为渤海校区学生工作事务繁杂而降低要求。刘子刚要求学工办的所有老师要尽己所能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他对学工办的战友们说:“渤海校区只有咱们一个学生口单位,咱们得做‘学生之家’,理应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要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急。”为了做好学生工作,他们多次进行专题业务学习,提前做好工作方案,每天晚上讨论下一步面临问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身作则,让学生信服。他们是学生的老师,亦是学生的朋友,他们尊重和欣赏每一位学生,他们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的看待。
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的孩子还很小,然而,他们却一心一意地把心思放在学校,把爱给予每一位学生。
刘子刚老师三岁多的儿子生病了,妻子几次打电话让他回来。当时正赶上开学,他总是一推再推说让我把学生们安顿好。等他赶到保定时,孩子已经转成急性肠炎,被邻居用车送进医院。刘子刚望着病床上已经脱了水,正在昏睡的儿子禁不住潸然泪下。即使这样,刘子刚没等孩子出院又回到渤海校区。新生军训开始了,还得进行入学教育,他不放心那2600多学生呀。
由于工作繁忙,离得太远,管春风老师实在无暇顾及即将高考的儿子,被孩子埋怨,老父亲生病住院了,他也只是耽误了几天。王洪东老师的爱人在海洋学院,孩子只能送回沧州老家给奶奶带,一家三口扯成三地,几个月了也只是在国庆节团聚过一次。
但对学生,事无大小繁简,学工办的老师都会去做。他们深夜巡逻,领回那些没回宿舍的学生;去过校医院,看望生病的学生;扮演过“保卫人员”,在校门口和门卫一起站岗值勤,和楼管一起查过寝。老师们的办公桌上几乎都有方便面,因为学生12点下课,中午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时间,午饭推迟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当记者说学生工作确实很辛苦时,这些可爱可敬老师却说,“这些都是辅导员该做的事,真的没有什么。学生来到咱农大,咱再苦再累也得把他们带好。”
渤海校区财政1105班学生王镜发说:“我们同学都能顺溜的背出辅导员老师的手机号,因为这个号码用过千百遍,有事随时随地可以找他们。”而学生们也很心疼这些老师们,“我们曾经给他们算过一个时间账,他们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如果非要我给他提个建议,那就是:老师们,保重身体!”会计电算化1114班的王宏峰如是说。
一切为了那堂课
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这学期不少老师周日下午开始打点行装,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奔波来到渤海新校区。直到周五下午才能返回保定。为了什么?用一位年轻教师的话说:“就是为了给学生上好那堂课。”
“微分和积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类似乘除,加减,是互逆关系。”在渤海校区教学楼二楼教室,一位年逾六十的老师在黑板上边说边演算高等数学。“微分是求瞬间的变化率。积分是通过已知的瞬间变化率,求总和。”一通讲解、演算之后,学生们豁然开朗。这位让抽象的高等数学生动起来的老太太就是理学院教授汪蕾。汪老师来渤海校区可是经历了几次家庭大会,老伴不同意,儿子更是不理解,说“孙子都十一了,您跑这老远上课,图啥” 汪老师说:“我都退休了,啥也不图。那里缺老师,农大需要,咱得去。”
在渤海校区,考虑到部分专业为文理兼收,汪老师仔细琢磨,怎样把数学概念和重要定理的背景、其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让同学们搞清楚来龙去脉。在汪老师的课堂上,概念怎么来的、怎样用的,均被她诠释得一清二楚。她的学生说,听汪老师的课就是在欣赏数学的美。汪老师说,自己是校督导组成员,下一阶段得在校区里转着听听年轻老师的课了,看看教学上还需要哪些改进。
理学院老师杨雨时在渤海校区教数学,他爱人杨洁在那里教英语,六岁的女儿跟着姥姥在保定上一年级。这几天姥姥老打电话,因为孩子拼音不过关又被老师留在学校了。姥姥抱怨说,别人家都有人教,咱家就我老太太一个,咋教。夫妻俩答应这周末回去好好给孩子补汉语拼音,姥姥才消了气。夫妻俩说,理学院和外语院年轻老师多,他们不来,别人就得来,毕竟自己家孩子大点,也有老人看着,只能委屈着点孩子了。
杨洁下午和晚上都有课,中间只有半个小时吃饭时间。每次晚上都是杨雨时把饭打到宿舍吃。杨洁说,这样能节约时间可以在中间再备备课,连着上六节课,节节都得对学生负责。杨雨时却说,正好趁晚上没课,得找汪老师探讨一下怎样让基础差的同学进一步能听明白高等数学。
在渤海校区教外语的女老师居多,大部分要把孩子扔给老人照顾。“没有人斤斤计较,能为学校做点贡献,我们都很愿意。”他们都这样说。教专业外语的王宁老师说:“刚来的时候,校区里只有几棵树,现在树多、水多,地形起伏,看上去很漂亮……”讲到这里,王宁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
除了上好课外,这些外语老师为了帮助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专门申请开了两个专业自习室,介绍同学们到自习室去参加英语诗歌评论、外语阅读等。这些年轻的老师则义务到自习室给同学们辅导。讲到与学生的相处,这些外语老师满脸幸福与骄傲。他们说:“大伙很高兴能够在多方面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和鼓励。学生的信任和感谢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这种满足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能比拟的。”
为了学生上好课,除了课堂上的教师,还有教务处工作人员默默无闻的支持。教务处作为渤海校区教学的后勤部,一切以搞好教学为出发点,无论是教学培养方案审定、课堂教学、教师聘请,还是实验室使用、课表安排等等,无一不须统筹安排,件件落实。
教务处副处长赵宗志,负责渤海校区教学管理。考虑渤海校区专业特色,设计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了解教师讲课质量、协调各学院和校区教学细节工作、为实验室配备设备、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他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清楚的知道渤海校区有多少教师上课、哪些专业本学期要上实验、哪层多媒体教室使用频率高,但是他不清楚正上初二的儿子学习成绩如何。他不好意思地表示,主要是爱人管孩子,自己实在是顾不上。
张景兰老师负责所有校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对教学设备每一时间段的安排,每一个步骤,甚至具体到哪一栋楼使用的哪种设施,是哪一天安装的,张景兰都能一一道来,如数家珍。面对繁忙的工作,张景兰也曾心烦,但是她说:“当看到的一个个装好先进设施的实验室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心情也就平和了,觉得再大的付出也是很值得的。”
黄勇老师负责教学运行工作。大到学期课程计划,小到甚至每天都要落实到每科、每节课。如若遇到特殊情况、临时变动,还要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不影响教师工作任务,尽量满足教师教学要求的原则下,进行及时调整课程,而这一切都由他来做。记者在教务处采访将近尾声时,黄勇才匆匆回来。他说,有的老师反映这次粉笔太硬,不好用,他换完了赶紧回来,一会还得给下午的学术报告写预告去。
让师生看上好书
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这里有丰富的馆藏图书,这就是渤海校区图书馆。一楼清风书页舞,半城明月墨花香。走进馆内,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仿佛自己沉浸在一片知识的海洋里,无形的波浪泛着金色的光,漫步在馆内,似在海里遨游。
下午,图书馆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光。还书、借书、看书的同学,源源不断地涌入图书馆。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专心致志,在知识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品尝着“精神大餐”。在这井然有序的氛围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付出,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渤海校区的师生们才能享受到这片知识的海洋。
自七月份开始,图书馆党委书记商奎就带领着职工们进驻渤海校区。他们牺牲了暑假的全部休息时间,泡在渤海校区起草招标文件,利用整个假期组织订购学生喜爱又能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的图书、报刊。为保证图书和报刊能在开学前到馆,他们反复和供货商联系、沟通,订购图书十几万册,期刊760种,报纸58种,并在开学前全部到位。
而渤海校区图书馆又是最晚交付急需使用的工程之一。为使图书馆尽早投入使用,图书馆工作人员9月1日就住进校园,在缺水缺电的情况下,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为图书馆开馆做准备。当时图书馆就是一个建筑工地,为了给书架安装争得时间,图书馆的人们不分男女、不分长幼、不分职位高低,一样抬书架,扫尘土,清垃圾,铲掉粘在每一块瓷砖上的水泥,汗水在粘满灰尘的脸上流淌,谁都顾不上擦。图书到了,蔡志伟和王旭两个人晚上就住在图书馆,没水没电,还有成群的蚊子。因为那段时间,天天被蚊子咬,俩人身上留下很多水疱,现在的疤还清晰可见,但图书馆没丢过一本书。杨慧爱人在北京,孩子还不满一周,为了给整个馆内书架做规划,她把孩子交给老人看,一周回来一次。崔晓宁牙髓炎犯了,饭都吃不了,馆里安排她回保定,她坚决不走。“我是共产党员,得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不能走” ,她说。
图书馆党委书记商奎是渤海校区图书馆总指挥,他通过细致调研分析、严密统计运算、周密统筹布局,科学分解了各项任务,拟定了各库室的详细入库计划、具体日程。在具体工作中,他也一直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图书馆的人们都说,渤海校区图书馆开馆前三月里,他们商书记瘦了十几斤,最多的时候一个多月没回家。
图书上架过程中,正值国庆节,图书馆十八个人和二十多个勤工俭学的学生牺牲了整个假期,把八万多册图书,三万多种类的书刊全部上架。他们严格按工作程序和技术规范,上架、拆包,然后再按图书分类法,全部分类排序上架,直至每一册文献,逐一进行对照、查找,仔细调整,不能有丝毫差错,每一大类图书结束后都要进行重新调整,仅八万余册的图书就历经近10道工序,这其中的繁难可想而知。
一捆捆图书,拆包、上架、整序,一天下来,参加上架的老师和学生,个个累得手难抬,脚难挪。仅图书一项就有近八万册,还有阅览室报刊等工作,图书馆楼上,处处洒下了馆员们的辛勤汗水。图书馆期刊部主任周玉芝的的女儿在外地上学,突感身体不适,十一回家多想让妈妈陪着医院看病。周玉芝考虑到自己负责的工作无人能接替,她不想因为她的离开而耽误上架工作的进程,为了渤海校区2600多名学子,她毅然放弃一个母亲应尽的职责,把孩子交给爱人照顾。图书馆多数是女老师,三、四十岁的女同志居多,家务事很多,但她们从不因此影响工作。一些五十多的女同志,不顾体弱,坚持要求干着与年轻同志一样的重活。经过七天的连日奋战,几百个书架,八万册图书,2100册期刊,2600份报纸全部上架。
图书馆党委书记商奎说,渤海的图书馆很美,落地的窗户,崭新的设备,当夜晚来临,馆内灯火通明,图书馆的温暖、宁静、详和从这灯光中散发出来。
而渤海校区的学生则这样说。第一次踏进巨大的图书馆,有几分惊喜,还有几分庄严。”一位自称喜欢阅读的男同学说。“新图书馆是将藏书和阅览合而为一,我们能在同一区域可轻松实现借书、阅览、自修、检索、咨询等多种需求,真棒”,另一位女生则这样说。
不错,渤海校区的图书馆的确是美的。美在它朴素的外表,美在它亮丽的内心,美在它威严的气质,美在莘莘学子在它的怀抱中苦读成材。
后记:经过此次采访,我突然觉得任何笔墨都不能完全描述渤海校区的这些农大人。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忍耐,他们的斗志让每一个到过渤海校区的人为之感动,他们都是心系农大的人。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其实还有大量的农大人我没有能一一写下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但我想农大会记住他们,记住他们在渤海校区发展中所画上的绚烂每一笔。
作者:宣传部 姚运肖 杨晓丽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
上一条:渤海校区开展后勤安全生产和服务保障检查
下一条:渤海校区举办首届大学生读书节